今日永顺
全力推行党建机制 加速镇域经济发展
2012-10-24 14:43:21今日永顺 字号:

  ——— 永顺县首车镇展现社会和谐进步新局面

  永顺县首车镇位于猛洞河上游,距县城25公里,209国道穿境而过,交通便利,区位优势非常明显。今年来,镇党委政府以全力推行党建机制为龙头,提出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、群众需要是第一选择、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,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,为广大农民群众排忧解难,拉近了干群距离,全镇各项工作整体推进,展现出社会经济和谐跨越发展的新局面。

  加强三大建设 打造党建堡垒

  加强党委班子建设。镇党委班子围绕“四个一致”开展工作,即重大决策上保持一致、维护团结上言行一致、落实工作上步调一致、开拓创新上认识一致;实行廉政建设群众评议制,杜绝班子成员接受吃请、收受礼品礼金等现象,确保班子成员廉洁从政。

  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。首车镇党委政府通过筹资,维修了8个村的村部楼,同时建成3个高标准村级组织阵地示范点,建筑面积均达到150平方米以上,活动室、图书室、村级活动宣传栏一应俱全,组织开展活动32次,群众借书2500多册。

 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。首车镇党委牢固树立“抓基层,打基础”意识,选好配强一把手,把年富力强、文化素质高、具有“双带”能力的年轻人选进班子;为丰富党组织生活,每个村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大型的党员集体活动,组织党员到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现场教学、上党课等等,广大党员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

  立足三个坚持 提升党员素质

  坚持解放思想。抓队伍建设,提高整体素质,严格按照班子“四化”建设目标,启用优秀人才,加强整合力度。先后组织部分党员干部20多人到湖北凯迪生物质能源基地考察学习;坚持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支书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,发放学习辅导资料850册,组织讲座5次,召开座谈会12次,组织党员干部写学习笔记、心得1320篇。

  坚持优质服务。优化投资和便民环境,完善首问责任制、限时办结制、服务承诺制、领导接访制、干部下访、约访和带访制度,今年来,干部下访、约访45次,带访5次。龙永二级公路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,共完成250户的房屋搬迁,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87起,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款985万元。

  坚持典型示范。首车镇确定了以“自身建设创‘五好’,为民办事树形象,科学发展争先进,维护稳定做堡垒”的主题争创活动,营造“赶学、赶比、赶超”的良好氛围,“七一”表彰大会首车镇党委对15名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、争当先进的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。特色民居改造工程实施以来,全镇党员干部和伴湖村党员54人到永龙组义务劳动两天,帮助清理垃圾4吨,整修道路1500多米。引导农民利用农村党员远教平台、“农家书屋”、电视网络等资源,学习农业技术,利用新科技发家致富。全镇由党员带头创建产业示范基地20个,培养党员示范户62户,带动群众种植水果4200亩,帮助68户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
  力推三个机制 得到群众满意

  力推管理机制。率先在全县成立群众工作站,每月11、12、13日,群众工作站站长及成员吃住在村里,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51件;落实驻村联户制度,以烤烟大户、贫困户、信访维稳户及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等群众为联户重点,班子成员与20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,普通农村基层党员与150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,帮助联系户排忧解难。全镇382名镇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452户、1231人,实现了党群、干群联系全覆盖。

  力推服务机制。全面推行“四卡三制两评议”工作法,热情对待群众,广泛听取群众的评议。为了方便群众办事,了解各项惠民政策,镇党委印发了便民利民卡5000份分发到每位群众手中,发放党员干部“民情调查卡”、“民情日记本”和“目标公示卡”85本;在开展“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”活动中,全镇共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450人次,发放法律、技术等资料4500余册,解决矛盾纠纷65起,帮扶困难农户75户,安排农民工再就业20人,形成镇党委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包村、村干部包组、农村党员干部联户的包联责任机制,畅通党员干部群众双向联系渠道。

  力推惠农机制。针对群众反映的行路难、饮水难、增收难等问题,争取资金900多万元,对6个行政村27.5公里的村道进行了硬化,解决了1.2万多人行路难的问题。整脏治乱工作中,镇党委政府共拆除违章建筑3户、雨棚67个、乱设的摊点20多个,经济处罚42人,清理街道两旁阴沟500多米,铺设街道两旁阴沟盖板520米,修建减速带2条,镇内植树绿化123株,筹资21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。全镇40385亩退耕还林管护工作到位,抚育率达到98.3%,成活率在90%以上;实施封山育林1250亩,生态公益林8000亩。新建沼气池258口、节柴灶540个,全镇推广用沼气、用节柴灶达2100多个。做强“烤烟”文章,投资180余万元,完成坡改梯680亩,新增烤烟种植户65户,面积比去年净增1000余亩,实现产值500万元;扶持养殖大户25户,发展山羊4500只,生猪8500头,鸡25000羽,全年创收820多万元;组织加大劳务输出,全镇劳务输出近4000余人,增加收入5400万元。改变了以前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,初步形成了产业发展良好的势头。

  . .

来源:团结报

作者:梁庆丰

点击查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