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飞(1914年—2006年),土家族,永顺县人,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、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我军优秀军事工作者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彭飞被编入贺龙任师长的八路军第120师。1938年10月下旬,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主力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,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至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南的寨里、白家庄地区,配合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反围攻作战。11月3日晨,侵占五台的日军第109师团第135联队蚋野大队700余人自五台向高洪口进犯。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,指示第358旅做好迎击蚋野大队的准备。第358旅旅长张宗逊命令第716团疾进至高洪口以西的滑石片地区设伏;第714团进至南院村地区,阻击由五台来援的日军。是日夜,当第716团主力进至滑石片南山时,与自高洪口回撤的日军遭遇。第716团立即抢占有利地形,并向日军发起攻击,迅速将其分割包围,激战中连续打退日军5次反扑。战至4日拂晓,该股日军除20余人突围逃跑外,全部被歼。4日上午,五台之敌出动增援,在凤凰山南院村与漏网的敌人会合,正准备向滑石片移动,却突然遭第714团的打击,死伤数十人后,向五台败走。这次战斗,我军1个团以劣势装备,全歼日军1个步兵大队,共毙伤日军700余人,成为我军伏击战、近战夜战典范。彭飞作为第358旅司令部作战参谋,全程参加此次战斗,协助张宗逊旅长指挥作战,收集、整理和分析战斗相关的各种信息,准确传达作战命令,有效协调部队行动,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。1939年1月,彭飞因表现优秀,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第5期学习。之后,彭飞先后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3大队作战参谋,新四军第3师7旅司令部作战科长,新四军海边支队队长,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参谋长,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,多次粉碎日寇的“扫荡”和“蚕食”。
抗战胜利后,江苏淮安地区的日军投降,驻守淮安城内的5000余名伪军,摇身变为“国民党淮安独立旅”,凭借坚固的工事,拒绝向我军投降。该旅旅长吴漱泉从抗战开始就依附反共顽固派韩德勤,后来又投降日寇当了伪军,在苏北地区犯下滔天罪行。1945年9月中旬,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统一指挥第3师第7旅、8旅及盐阜各独立团,准备攻打淮安。当时,彭飞刚接任第7旅20团团长,指挥20团于9月15日进抵淮安东南城郊,负责淮安城以东地区到城墙拐角处作战任务,全团于9月20日前全部进入指定作战地域。彭飞对攻城部队进行反复动员,克服轻敌思想,充分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。同时,20团依令察看地形与敌人的工事,准备登城用的云梯和爆破器材,制作30多个爬城用的云梯,并把交通沟一直挖到城墙根下,又构筑了各种火力阵地和指挥所。9月22日上午8时,师首长下达攻城命令。在炮火的掩护下,20团在淮安城南方向实施突破,与兄弟部队一起,分头向城内穿插,对敌人实施分割包围。战至上午10时,城内守敌大部分被歼,残敌被分割成互相独立的几块。战至中午12时,战斗接近尾声,城内200余名溃散的残敌逃到钟鼓楼和楚王台附近,与敌旅长吴漱泉和专员李树芳靠拢,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制高点作最后挣扎。第7旅副旅长胡炳云随20团登上城墙,仔细观察地形,命令彭飞调整部署,向吴漱泉固守的制高点发起猛攻。吴漱泉带残部向北逃跑,在伪县政府门前被我军击毙。下午3时,淮安城宣告解放。
解放战争时期,彭飞任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9师参谋长,第20军59师副师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第20军教导团团长、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师长,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在长津湖战役立下战功。之后,彭飞任第3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、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,福州军区副参谋长、司令部顾问,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,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2006年10月14日,彭飞因病医治无效逝世,享年93岁。
(州委宣传部供稿)
2025年10月23日

来源:州委宣传部